前言)為了下一代更好的教育生活環境,越來越多的華人近年從曼哈坦華埠、皇后區法拉盛,逐漸「東移」至長島地區居住。從中餐館的增加、中文學校的蓬勃發展、華人社團的興盛到華人參與主流政治,處處可見華人的實力不斷在長島發展。
本報今日起推出「華人在長島」專題,針對華人在長島地區的發展情形、社團演進、華人對長島地區經濟、政治帶來的影響等方面,詳盡介紹,與讀者一起分享長島地區的華人生活。
【本報紐約訊】在曼哈坦或皇后區打拚的台灣移民,經濟狀況較好之後,陸續搬遷至學區與環境都優良的長島,九○年代開始,許多中國移民成為長島的新住民,根據人口普查統計,目前有五萬多華人居住在長島地區。
根據人口普查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至2000年為止,長島地區已有3萬5000名華人,其中來自中國的有2萬5000人,台灣移民約一千人;到了2004年,長島的中國移民有3萬4000人,台灣移民1500人。四年間中國移民增加了九千人,台灣移民增加五千人。平均每年增加3500名華人。
目前長島地區的華人大都分布在大頸(Great Neck)、塞奧瑟(Syosset)、石溪(Stony Brook)、新海德公園(New Hyde Park)、曼哈塞(Manhasset)、伍瑞柏(Woodbury)、杭廷頓(Hunting-ton)與傑瑞科(Jericho)等地區,其中石溪因有州立大學,許多華人在當地教書、做實驗,不過大部分華人把長島當住家,事業仍在曼哈坦或皇后區。
曾擔任人口普查工作的張強,根據人口普查局的調查指出,今年長島納蘇郡人口與去年相比沒有成長,加上今年許多中文學校的學生並無明顯增加,他估計目前長島地區的華裔與兩年前調查時的人數相差不遠。
不過,人口普查局沒有將居住在學校宿舍或非法身分的華人包括在內,因此張強認為,實際上長島地區的華人應該更多。
張強表示,因為大部分人於法拉盛或華埠工作,長島交通方便,八○年代初,華人集中在長島西邊的大頸與小頸(Little Neck)。當時以台灣人居住多,近年中國大陸的新移民湧進,成為一股新勢力。
長島文協暨中文學校校長岑世民表示,六○年代的台灣人因為經濟能力普遍無法負擔出國費用,留美的人不多,七○年代台灣留學生漸增,大部分人畢業後選擇留在美國,許多目前住在長島的華人就是當時留下來的。
八○年代時,台灣經濟起飛,很多留學生學成回台灣,到了九○年代,台灣出來的人減少,反倒是中國大陸出來的人多,此時也是中國大陸移民漸漸往長島搬遷的時期,「現在打開華文報紙的廣告,80%在長島執業的醫師或律師都是中國大陸移民」。
長島中華協會會長嚴樹生表示,以前華人是從華埠和法拉盛一步步來,先搬到貝賽再搬到長島,現在的移民因為經濟與教育水準高,許多一來便搬到長島,而選擇長島的原因,不外乎生活環境與學區好。(系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