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沸腾展望新闻系统 当前在线1
  
  琅岐要闻  琅岐风采  琅岐文苑  琅岐旅游  琅岐人物  招商引资  海外传真  琅音电台  琅岐店铺  休闲阅读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琅岐人物>>
  共有 3928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杨明理的“二胡人生”

  发表日期:2016年4月14日          【编辑录入:朱立仪


    

       琅岐海屿村的小巷幽长,却藏匿不了一位老手艺人的二胡声。

  采访杨明理时,窗外正飘着漫天的细碎小雨,这个已经72岁的老人拿起一把老二胡忘情地拉着小曲,婉转惆怅的曲调飘进雨里,随风而散。妻子端上一杯茶轻轻放在老杨身旁,转身回到厨房洗手做羹肴。

  这是杨明理最理想的晚年生活——有心爱的妻子和割舍不下的二胡。

  琅岐岛上的二胡手工匠人

  老杨住在琅岐,距离自制的第一把二胡“问世”至今已有超过50年的光阴。“我的家里世代务农,16岁那年,父亲希望我接过他手中的锄头安分地过一辈子,但我一点儿也不想。”老杨笑着呷了一口茶笑道。虽然赌气,杨明理还是遵循父亲的要求在生产队工作。

  “那个时候闽剧正兴起,戏班子经常会到乡里来搭台唱戏,我最喜欢听戏。”正是源于这份喜欢,让剧团团长留意到了这个老是踮起脚尖,伸长脖子,认真地看戏、静静听戏的少年。

  16岁的懵懂少年告别了农田,第一次从观众变成了演员,初到剧团,他对仅有两根细弦却可以发出触动人心弦的二胡特别喜爱。每每想上前抚摸一下,都被剧团里的前辈以年龄太小,担心弄坏二胡的理由给制止了。越是这样,二胡就越发透着一股神秘,让杨明理越发产生浓厚的兴趣。杨明理想做一把属于自己的二胡。

  家里经济拮据,经不起大折腾。他卸下了家里的门栓做琴身,剪下了牙膏壳当“蟒皮”用。没有锯子,杨明理遂挥起镰刀,照着脑中剧团里的二胡模样制作起来。半个月后,一把琴就在少年热忱的期盼下制作成了。为了调音准,杨明理一遍遍调弦,没有学过音乐的他哼着调听着音准,最后调出的音竟也不差分毫。

  老杨家出了个会做二胡的小子!剧团里的前辈们都对杨明理刮目相看,好学的杨明理也跟着前辈们学弹奏拉唱,从学徒到老师,曾经在农田里暗自神伤的少年成了团里的台柱,只要有时间,他还是会躲进自家的小阁楼,研究做二胡的工艺。

  工作间里的工匠精神

  50多年来,老杨始终把做二胡、唱十番乐当作兴趣。为了糊口,他学摄影开照相馆,学理发烫发开了理发店,闲暇的时间很少,但他总能挤出时间和最爱的二胡待在一块儿。

  老杨把制作的每一把二胡都挂在墙上,“这把是紫檀木、这把是红木,这把是用椰子壳做的……”老杨拿下二胡高兴地介绍着,老伴儿揶揄道:“这可都是宝贝,孙子们想碰都碰不得呢!”

  在老杨家中,一个20多平方米的地下酒窖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工具,角落堆满了各种木材。琴头、琴筒、琴杆、琴轴……别看一把二胡不大,却有多道工序。”老杨说,制作一把二胡要经过凿、铲、磨、抛光等程序,往往得花上一个多礼拜时间,。“琴筒六个边的角度,琴轴的大小都有讲究。”老杨说,制作二胡需要的是耐心,有时一个琴轴上的雕纹都要雕刻几个小时。

  “最难的是给二胡鞔皮,琴皮一般用蛇皮制成,这鞔皮可是一个功夫。”由于二胡如发音原理是靠琴弦震动皮膜而发音的,因此,鞔皮前的套皮工艺至关重要。初做的几把琴总是败在鞔皮这套工序,老杨专程去了趟福州,找到做二胡的老工匠,他出了平时的一倍价钱请师傅现场鞔皮,他在一旁学习。

  二胡制作工艺复杂,既要会木艺,更要懂音律,加之拉二胡的人也越来越少,愿意学习和能够掌握这门绝技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这一民间传统纯手工制作二胡的技艺濒临失传。但受老杨影响,邻里不少的同龄人都学着拉起了二胡,老杨甚至在家开了“音乐沙龙”,邀请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交流。

  随着时间的变迁,同龄人渐渐老去,小巷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留下二胡依旧与老杨相伴。“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做个平凡的手艺人。我一直都觉得生命有限,别人可以做的自己也想去尝试。现在想来,我很知足了。”老人捧着已落灰许久的椰子壳一边擦拭一边笑着说道。

 

琅岐海屿村的小巷幽长,却藏匿不了一位老手艺人的二胡声。

  采访杨明理时,窗外正飘着漫天的细碎小雨,这个已经72岁的老人拿起一把老二胡忘情地拉着小曲,婉转惆怅的曲调飘进雨里,随风而散。妻子端上一杯茶轻轻放在老杨身旁,转身回到厨房洗手做羹肴。

  这是杨明理最理想的晚年生活——有心爱的妻子和割舍不下的二胡。

  琅岐岛上的二胡手工匠人

  老杨住在琅岐,距离自制的第一把二胡“问世”至今已有超过50年的光阴。“我的家里世代务农,16岁那年,父亲希望我接过他手中的锄头安分地过一辈子,但我一点儿也不想。”老杨笑着呷了一口茶笑道。虽然赌气,杨明理还是遵循父亲的要求在生产队工作。

  “那个时候闽剧正兴起,戏班子经常会到乡里来搭台唱戏,我最喜欢听戏。”正是源于这份喜欢,让剧团团长留意到了这个老是踮起脚尖,伸长脖子,认真地看戏、静静听戏的少年。

  16岁的懵懂少年告别了农田,第一次从观众变成了演员,初到剧团,他对仅有两根细弦却可以发出触动人心弦的二胡特别喜爱。每每想上前抚摸一下,都被剧团里的前辈以年龄太小,担心弄坏二胡的理由给制止了。越是这样,二胡就越发透着一股神秘,让杨明理越发产生浓厚的兴趣。杨明理想做一把属于自己的二胡。

  家里经济拮据,经不起大折腾。他卸下了家里的门栓做琴身,剪下了牙膏壳当“蟒皮”用。没有锯子,杨明理遂挥起镰刀,照着脑中剧团里的二胡模样制作起来。半个月后,一把琴就在少年热忱的期盼下制作成了。为了调音准,杨明理一遍遍调弦,没有学过音乐的他哼着调听着音准,最后调出的音竟也不差分毫。

  老杨家出了个会做二胡的小子!剧团里的前辈们都对杨明理刮目相看,好学的杨明理也跟着前辈们学弹奏拉唱,从学徒到老师,曾经在农田里暗自神伤的少年成了团里的台柱,只要有时间,他还是会躲进自家的小阁楼,研究做二胡的工艺。

  工作间里的工匠精神

  50多年来,老杨始终把做二胡、唱十番乐当作兴趣。为了糊口,他学摄影开照相馆,学理发烫发开了理发店,闲暇的时间很少,但他总能挤出时间和最爱的二胡待在一块儿。

  老杨把制作的每一把二胡都挂在墙上,“这把是紫檀木、这把是红木,这把是用椰子壳做的……”老杨拿下二胡高兴地介绍着,老伴儿揶揄道:“这可都是宝贝,孙子们想碰都碰不得呢!”

  在老杨家中,一个20多平方米的地下酒窖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工具,角落堆满了各种木材。琴头、琴筒、琴杆、琴轴……别看一把二胡不大,却有多道工序。”老杨说,制作一把二胡要经过凿、铲、磨、抛光等程序,往往得花上一个多礼拜时间,。“琴筒六个边的角度,琴轴的大小都有讲究。”老杨说,制作二胡需要的是耐心,有时一个琴轴上的雕纹都要雕刻几个小时。

  “最难的是给二胡鞔皮,琴皮一般用蛇皮制成,这鞔皮可是一个功夫。”由于二胡如发音原理是靠琴弦震动皮膜而发音的,因此,鞔皮前的套皮工艺至关重要。初做的几把琴总是败在鞔皮这套工序,老杨专程去了趟福州,找到做二胡的老工匠,他出了平时的一倍价钱请师傅现场鞔皮,他在一旁学习。

  二胡制作工艺复杂,既要会木艺,更要懂音律,加之拉二胡的人也越来越少,愿意学习和能够掌握这门绝技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这一民间传统纯手工制作二胡的技艺濒临失传。但受老杨影响,邻里不少的同龄人都学着拉起了二胡,老杨甚至在家开了“音乐沙龙”,邀请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交流。

  随着时间的变迁,同龄人渐渐老去,小巷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留下二胡依旧与老杨相伴。“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做个平凡的手艺人。我一直都觉得生命有限,别人可以做的自己也想去尝试。现在想来,我很知足了。”老人捧着已落灰许久的椰子壳一边擦拭一边笑着说道。

上一篇:凤窝飞出“金凤凰”
下一篇:记释宏德法师的慈善事业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旅游休闲度假招商项目——琅[69894]
 · 旅游休闲度假招商项目——白[62045]
 · 旅游休闲度假招商项目——砚[60999]
 · 旅游休闲度假招商项目——万[6042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2-2009 forecast news [琅岐互动新闻系统]  V1.5Access版 b2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缀告服务|儀站地图|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

新闻系统核心: 尘缘雅境  制作:杨正炎(雪域一线天) [后台管理]
技术支持:莆田网站建设 页面执行时间:453.125毫秒

闽ICP备150207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