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沸腾展望新闻系统 当前在线1
  
  琅岐要闻  琅岐风采  琅岐文苑  琅岐旅游  琅岐人物  招商引资  海外传真  琅音电台  琅岐店铺  休闲阅读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琅岐风采>>
  共有 3631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何强话乡愁:一座有温度的岛屿

  发表日期:2016年12月25日          【编辑录入:朱立仪


 

《山海经》说“闽在海中”。琅岐岛的白云山、九龙山在几千年前,与昙石山一起,都是泱泱闽国的组成部分。宋梁克家在《三山志》中记载,当时的琅岐在晋安东海畔里,名“王晡山(海中)”。唐末五代初,闽王王审知为进一步发展经济,决定开辟甘棠港,修造海船、交换货物,招徕海外商贾,以通有无。因闽江入海口怪石耸立,堵江塞海,惊涛骇浪“覆舟害物”,于是,他派得力部将刘山甫到闽江口王埔渡(今琅岐凤窝渡),“碎巨石”、“移其艰险”,甘棠港也就“化安流于碧海”了。刘山甫也成了琅岐岛的最早开发者之一,因其功劳之大,岛也就有了“刘岐”(也写作“刘琦”)之称。之后,福清籍御史大夫翁承赞因厌倦朝廷的“难于为治”,也羡慕家乡在闽王治理下的安宁与发展,60岁就辞官回到故里,并成了闽王的宰辅。他的孙子翁欧也许是出于对甘棠港刘岐岛发展的憧憬,携着全家,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4),从福州康山里迁徙到了海畔里王埔山(今琅岐凤窝村),翁氏也成了琅岐岛有族谱记载的最早居民之一。


琅岐岛作为福州甘棠港故里,在宋代就开始了发展并逐渐繁荣。现在凤窝村,还留有两口偌大的宋井,让人充分想象到当年这里的人来人往的繁华景象;朱氏祠堂里展示的一幅画于明万历年间的王埔渡及琅岐岛全图,当时的凤窝屋舍林立,闽江口两岸船帆片片,巡检司城楼上旌旗迎风招展。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秋,著名诗人陆游任福州决掾曹(掌刑狱)时,有一天,乘舟到闽江口琅岐岛旅游,写下《航海》一诗,把闽江口琅岐岛比喻成蓬莱了:


羁游那复恨,奇观有南溟。

浪蹴半空白,天浮无限春。

吐吞交日月,预洞战雷霆。

醉后吹横笛,鱼龙亦出听。

流落何足道,豪气荡肺胸。

歌聚海动色,诗成天改容。

行关跨鹏背,弥世蓬莱宫。


到了元代,琅岐岛原有的“海畔里”这个地理概念的称谓,被改成了寓意美好的“嘉登里”,琅岐岛也因此被叫作了嘉登岛。

元至治元年(1321),嘉登岛上建起了凤窝南山普陀寺;至正五年(1329),王埔江头道(码头渡口)得到重砌,被称为官道;到了明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派江夏侯在福建沿海建烽火台以防倭寇,琅岐岛上便有了烟台山烽火台。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在琅岐港等地伺风开洋。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兵在闽江口琅岐岛抗倭;清代时的嘉登岛,更是尽显风流——让人悲愤的马江海战,也只有在闽江口两岸的烟台与长门的交叉炮火声中得到了些许的安慰……

琅岐岛面积不大,人不多,但名人辈出。宋至清,走出了几十位进士举人,有的在历史上还可圈可点,如王祖道、林存、陈文肃、董养河、翁敬棠等。吴庄村人王祖道,是岛上的第一位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他分别在宋元佑三年(1088年)、崇宁二年(1103年)两度出任福州太守。他在福州台江建造的浮桥,至今为人们所念叨;他在家乡修建的王厝前文殊院,是一处难得的文化标志,遗迹尚存……

“唐辟海陬,宋稠芦宇,明振宦绩,清扬科名”,这是清代里人为琅岐朱子祠撰写的长联里的一句,它是对千年琅岐历史人文的简洁而形象的概括。今天,你走进琅岐,如果拉长耳朵,一定还能听到不少关于琅岐的千年故事呢。

与许多福建人一样,琅岐人绝大多是典型的“河洛郎”,许多祖先也是来自中原河南固始县,中原文化的印记至今刻在琅岐人的心里——敬宗穆祖,耕读传家。这一点,从琅岐人喜欢在自己姓氏祠堂前高高挂起的堂号里就可见一斑……


 

琅岐人还有勇于开拓、敢于并善于漂洋过海的一面。琅岐人向外讨生活,最初是因为“地多海咸,时遭岁欠”,之后,慢慢成了琅岐人的擅长之道。祖先的这种海洋文化性格一直被继承了下来,琅岐人继续义无反顾地漂洋过海,走向五洲四海。今天,琅岐镇在册人口七万左右,而在海外的多达三四万人。一个新的侨乡,已屹立在了闽江口。祖籍琅岐的海外华人华侨,在追求个体幸福的同时,给家乡也带来了富裕;同时,在海外,他们也在维护祖国统一,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等很多重要活动中,发出了声音,展现了风采。

琅岐人这种心系祖国、情怀桑梓的中原文化与面向世界、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的交融,也集中体现在了今天岛上众多的姓氏祠堂里。

祠堂,又称家庙,是汉民族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宗族文化的象征。宗祠体现了宗法制中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忠、孝、廉、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作为本地民系结构的集中表现,岛上现存的不同姓氏和不同家族的宗祠建筑数量之多,如按镇村面积和人口计算,是其他地方少见的。而且,这些祠堂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中规中矩,精致庄严,不少还被列入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祠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千年琅岐岛熙来攘往的富足面貌。

走进琅岐祠堂你会发现,坚韧、拼搏、共存、互助的琅岐精神,如同千年甘棠港的遗韵一样,依然在琅岐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专家认为,这些明清宗祠,除了承载着难以割舍的乡愁外,还蕴藏着许多文化层面上的价值。

琅岐祠堂是福州明清时期同类建筑研究的重要范本。琅岐宗祠建筑群,虽多有重修,但一直保持明清建筑原貌。这些建筑,均为硬山顶构造,运用穿斗抬梁结构,大都由大门、照壁、藻井、拜亭及正厅等构成,根据进深不同带有数量不一的天井,另有牌匾、官阶牌等文物,神龛内供有大量排位,呈现出“万代如见”的情形。

岐祠堂也是福州乃至福建民系迁徙路线的重要参考。不管是西晋衣冠南渡,还是王审知入闽,福州都扮演着入闽第一站的角色;其后,这些最初定居福州的氏族,进一步往莆仙、闽南乃至广东、台湾等地迁徙。这些迁徙轨迹,也都能在琅岐宗祠建筑群中找到相应的参考。而且,从祠堂里,我们还能看出琅岐人走向海外的轨迹,这正是我们今天所特别需要的。

据记载,清代台湾教谕谢金銮,乾隆年间曾在琅岐衙前村陈燮(四川川东兵备道)家中教馆三年,与翁曾(明代状元翁正春八世孙)是同乡。俩人同在琅岐教馆,又同好诗酒山水之乐,于是,经常相约到雁行洲泛舟钓鱼、沽酒唱和。谢金銮生动地记下了当时的情景与心情:

处芦洲蟹港烟帆繁树之间……海月如昼,渡桥板相游,诸子牵小舟繁树荫中,买鱼沽酒,沟灯分照至达旦。大海初阳照耀,波平如镜,雁鹭鸥凫,上下水际,东潮未至,履沙岸。蛟龙洞府,乱石高下,皆螺蟹所蚀,玲珑石窖……时海中读书之乐,真不知人间还有宝贵耳。


 

看来,一百多年前的琅岐岛,就是一座生态旅游岛。今天,我们站在绿色田畴旁,白鹭依然会绕着你翻飞;站在雁行江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也时时入眼。但是,未来的琅岐岛,生态是否还能到这么好的保护?人们似乎却变得没有把握起来了。

雁行洲之外,就是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云龙村的朴树林。还有九龙山和白云山上的万千葱笼,这是一座海岛的生命的本真,也是当代人心灵的追求。我们应当知道,真正的绿色生态家园,首先应当是努力保护弯弯曲曲的海岸线,应当是精心呵护温软可人的沙洲湿地,应当是倾心聆听当地流传了千年的故事和生于斯长于斯的老百姓心中的心声!

我们期待一座时刻弥漫着瓜果的清香,飘散着海味的鲜美,起舞着漫天的白鹭,让你时时刻刻沉醉在绿色里的生态之岛,将永远镶嵌在碧波荡漾的中国的闽江口。

嘉者,美也、善也、吉也;登者,上也、进也、成也。嘉登者,琅岐也。

(《闽都文化》2016年第五期)


上一篇:弥漫着战火硝烟的炮台
下一篇:徐勃与福州甘棠港的故事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旅游休闲度假招商项目——琅[69979]
 · 旅游休闲度假招商项目——白[62098]
 · 旅游休闲度假招商项目——砚[61048]
 · 旅游休闲度假招商项目——万[6044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2-2009 forecast news [琅岐互动新闻系统]  V1.5Access版 b2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缀告服务|儀站地图|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

新闻系统核心: 尘缘雅境  制作:杨正炎(雪域一线天) [后台管理]
技术支持:莆田网站建设 页面执行时间:390.625毫秒

闽ICP备150207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