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是一个濒临海洋的省份。早在公元前6世纪,福建的先民就借助简单的竹木筏,靠海补充食物,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明。甘棠港、月港和刺桐港等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福州是近代海军的发源地和海员之乡、海外华人华侨的主要祖籍地。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国时期的甘棠港最为著名。
据历史文献记载,王审知为了增强闽国的经济实力,倡修水利,鼓励垦荒;招抚中原名士,兴教育,办学校;鼓励对外通商,利用沿海地理优势,从采取整治、疏通对外交通的航道入手,下令凿去黄崎海道中梗舟之巨石,开辟甘棠港,招徕海中蛮夷商贾,与东南亚各国乃至高丽、日本等进行贸易,建立起“北起辽海,东到高丽,南至三佛齐(今苏门答腊),远极阿拉伯”的商路航线;并将从海外贸易中得来的金银、香药、犀角、象牙、珍珠、玳瑁、蔷薇水等,以进贡为名,转贩北方,牟取商业利润。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张睦等一批有建树的商人和商贸管理者。国际贸易空前繁荣,货物“填郊盈郭”,商贾“摩肩击毂”。甘棠港一度为中国海上交通的中心,呈现“工商之饶,利尽山海”,“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海舶千艘浪”等盛况。
自古以来,福建人就懂得从海洋的惊涛骇浪中创造财富和生存空间。而今,随着“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福建作为“新海丝”建设核心区的地位得到明确。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呼唤。
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央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希望福建的同志抓住机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如果说,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曾紧紧握手数百年;那么今天,“新福建”与“新海丝”的迎面相遇,将是新的历史时空中,又一次紧紧握手。
面对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甘棠港的历史记录与争议不断,2014年5月29日下午,“王审知开辟甘棠港在琅岐岛”学术论证会在卧龙山庄举行,副区长林群慧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省、市、区的文史学家、省市文物部门有关领导及区文体局、旅游局、琅岐镇有关负责人、区文化文物工作者等参加会议。省政府特聘省文史馆馆员、福建师大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生导师、福建省昙石山博物馆首任馆长欧潭生教授作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州市马尾区琅岐岛甘棠港考证》主题报告。欧教授指出,《恩赐瑯琊郡王德政碑》是王审知在位时记录甘棠港的文字,最贴近历史真实。碑文中描述王审知开辟的甘棠港。欧教授还提出,今琅岐有龙台和凤窝两处刘氏宗祠,在琅岐龙台村刘氏祠堂里的刘氏族谱丛书《唐司马参军刘贻孙世家》记载:“刘山甫,彭城人,随王(审知)入闽的部将。谋勇双全,王审知授其节度判官,终殿中侍郎,负责致祭连江‘甘棠港’。”王审知儿媳妇刘华墓的墓志铭自称“彭城刘氏”,与彭城人刘山甫应属一脉。刘家与王审知是儿女亲家。刘家在修建甘棠港工程中贡献巨大。另外,《长乐王氏族谱》明确记载:“刘山甫致祭连江琅岐港为甘棠港。”据此,闽王王审知修建的甘棠港在闽县黄崎港(即今琅岐港)已可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