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设备都“跑”镇上来了
每周二早上8点半,福州琅岐镇卫生院心内科诊室外都有一列病人队伍。这些病人都是镇上居民,给他们看病的医生是福州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江挺。
72岁的江奶奶最近一个月来复诊了两次。“我这冠心病是老毛病了。以前我去省立医院,每次都是让儿子开车接送,来回至少半天。”她说,“现在卫生院里就有大医院的专家,我从家里走过来不过10分钟。”
和江挺一起来到这个小镇上的专家,还有福州市第一医院中医科、普外科、妇产科的3位专家。去年7月,福州市第一医院牵头组建包括1家三甲医院、9家二级医院、3家卫生院和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福州市第一医院医疗联合体(下称“医联体”)。医联体通过内部实行专科协作、技术帮扶等方式支援帮扶基层医疗机构。
4位专家就是从那时起,每周二都到琅岐看诊。而和江奶奶一样,之前连照个心电图都要到几十公里之外的居民,一年来陆续回到镇上看病。镇卫生院院长林义说:“这一年来,卫生院得到医联体专家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服务能力提升了很多。现在在这里,专家的看诊时间很固定,彩超、生化仪、血象分析仪、胃镜等医疗设备也齐全了,病人能做更多的检查,而且不用排队。”
卫生院的底子厚多了
镇上病人回流的另一个原因,是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整体提升了。
采访当天上午11点,普外科的病人陆续看完病回家,门诊室变成教室:福州市第一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郑志刚和卫生院医师连晓军,拿着一篇学术论文在探讨腹腔镜的外科应用进展。
“郑医生来我们卫生院看门诊的这一年里,不仅带来技术,也带来三甲医院更新的治疗理念。我们科里4个医生都挺年轻,跟着他学习实践,能力也有提升。”连晓军说。
不仅是普外科,这一年,琅岐镇卫生院新建了更方便基层群众健康管理的中医科。“在专家帮带下,我们现在与医联体中医专家在内的8位中医老专家合作,每周保证3天有专家门诊。”林义说,“此外,原先我们只有一个以保健为主的理疗科、3个非常年轻的医生。今年7月,我们将理疗保健科改名为疼痛康复科,配备3个医生、3个护士和2个主任专家,提供类风湿、骨关节等疼痛病的治疗。当地居民非常认可。我们现在已开始限号看诊了。”
除了科室增多、健全,镇上居民首诊愿来卫生院还有一个原因,那就转诊有“绿色通道”:首先,医联体内双向转诊的病人,按院内转科政策简化新农合和医保转诊、报销手续,取消双向转诊产生的新农合和医保二次起付线,病人不用多次办理出入院手续;其次,病人转院之前,卫生院和医院会提前沟通,病床、专家、相关检查设备都会提前准备好,病人转院之后,其治疗信息在卫生院和医院之间可共享,方便后续的回乡康复。
记者从福州市第一医院了解到,医联体成立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医联体内部双线转诊危重症病人达721人。派驻定点帮扶专家总次数2188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