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描述的是唐代“东方巨港”——甘棠港的盛况。而甘棠港究竟位于何处,一直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课题”。近日,政府特聘省文史馆馆员、福建师大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生导师、福建省昙石山博物馆首任馆长欧潭生和助手们在闽王祠中的《恩赐 琊郡王德政碑》中找到了“答案”,并根据相关记载定论甘棠港位于琅岐。当地学者、原琅岐镇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杨东汉更进一步指出——甘棠港就在今琅岐凤窝村金牌门处。
王审知在琅岐开辟甘棠港
《恩赐 琊郡王德政碑》中有王审知在位时开辟甘棠港的文字。碑文中这样写道:“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赐名其水为甘棠港。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甘棠港在闽县,旧名黄崎港,先有巨石为舟楫之患,唐天 中闽王令工凿之,忽然震碎,敕改。”据此,欧潭生推断闽王王审知修建的甘棠港在闽县黄崎港(即今琅岐港)。
对此,杨东汉也给与了肯定。据杨东汉介绍,唐代时琅岐已有人居住,因为是海上岛屿,故称“海上黄崎”,这与甘棠港旧名“黄崎港”相吻合。闽江入海处,江水为琅岐岛所阻,分为两派,南港经长乐筹峰山下的猴屿、浮岐、潭头、梅花水道注入海洋;北港经琅岐港,穿金牌门,过“双龟把口”、五虎礁后奔腾入海。
因为金牌门地势险要,它不仅是闽江通向海外的门户港口,也是闽江口的咽喉,国防要塞,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还是中法马江海战的古战场。杨东汉介绍:“金牌门江段航道宽300多米,水深30多米,地理条件足够100-300吨的木舫船行驶。金牌门处,两岸群山耸峙,水流湍急,所以也叫‘急水门’,古时有不少船只在这里翻覆。”在《舆地纪胜》中记载的闽王王审知令工开凿两岸巨石,杨东汉指出,至今在金牌门处还能看到碎石遗迹。
甘棠港兴盛时期 造船、通商两不误
甘棠港的兴衰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自唐末至宋300多年间福建社会政治经济演变的轨迹。闽王王审知在位28年,甘棠港也兴盛了这么多年。因为儿子不成器,使王朝没落,港口由此衰败。
然而在琅岐人的口口相传中,甘棠港的盛况不会因时间而被磨灭。凤窝村党委委员朱秉起向记者说起祖辈流传下的关于“港口”的盛况。“当时每逢涨潮,潮水都会漫到家门口,因为频繁通商,祖辈们口中这里曾有非常繁荣的景象。”
杨东汉告诉记者,甘棠港边的造船业十分发达。古时闽南地区的泉州人经常到琅岐购船,“据琅岐董氏族谱记载,宋朝时,一个泉州人到琅岐做生意,带走了一名董姓婴儿。这个孩子长大后繁衍后代,故此琅岐‘董姓’在泉州有了一个分支。”
相关链接:
唐昭宗景福三年(893),王潮以唐泉州刺史之位攻入福州,自称留后。拥有漳泉五州之地。乾宁三年,升武威节度使。次年,潮卒,弟审知继位,唐昭宗封为琅琊王。至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封审知为闽王。
王审知治闽时,致力发展海上交通。他从治理福州对外交通的航道入手,下令凿去位于福州之北的黄崎海道中梗舟之巨石,开辟甘棠港。旧史志多载其事。
|